近日,北京街头出现的 “亲子单车” 因收费过高引发广泛关注。有游客反映,在天安门、前门等景区周边租赁的三座亲子单车,骑行仅 16 分钟便被收取 50 元费用,远超普通共享单车的价格标准。这一现象背后,暴露kaiyun中国出行业定价混乱、安全隐患突出及监管滞后等多重问题。
一、高价收费:半小时费用超普通单车 20 倍
据调查,这些所谓的 “亲子单车” 多通过 “齐信共享单车” 等第三方平台运营,收费标准普遍为30-40 元 / 小时,并需缴纳 100-200 元押金。即使骑行时间不足一小时,也按整小时计费,超时还车还需额外支付 20-30 元 “调度费”。例如,游客骑行 16 分钟被收费 50 元,实际包含 30 元骑行费和 20 元调度费,相当于每分钟成本近 3 元,远超北京普通共享单车 1.5 元 / 30 分钟的价格。
与普通共享单车相比,这类车辆不仅收费高昂,还车规则也极为苛刻。部分车辆限定在二环内还车,或要求定点归还,否则加收高额费用。有家长无奈表示:“孩子走不动了,只能硬着头皮租,但价格贵得离谱,还车时稍有不慎就被‘罚款’。”
二、安全隐患:加装座椅成 “移动风险”
除价格问题外,这类 “亲子单车” 的安全隐患同样触目惊心。车辆普遍存在私自加装儿童座椅的情况,前梁和后座的座椅不仅缺乏安全防护装置,还导致车身重心偏移,骑行时操控难度极大。记者实测发现,因车把位置过低、骑行座与车把距离过远,单人骑行时已难以把控方向,雨天路滑时更易失控。
更严重的是超载现象普遍。根据《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》,自行车仅允许搭载一名 12 岁以下儿童,但在南锣鼓巷等地,半小时内就有多辆亲子单车搭载两名甚至三名儿童。家长为节省费用,让年幼孩子挤在前梁座椅,较大孩子坐在后座,三人同乘导致车辆左右摇摆,险象环生。

三、监管整治:超千辆违规车辆被清理
针对这一乱象,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总队自 2025 年 7 月起开展专项整治,通过现场摸排与非现场执法结合,已清理违规 “亲子单车” 超 1000 辆,追溯到 9 个品牌运营主体,并对 “哈尼骑行” 等企业处以 1.5 万元罚款。执法部门指出,这些车辆未按规定备案,属于违规投放,且存在安全风险,已责令全部回收。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违规车辆正从核心区向海淀、朝阳等区域外溢。例如,圆明园、高校周边及奥体中心等地近期出现新的投放点,部分商户甚至通过遮挡二维码、加装链条锁等方式伪装成 “暂停运营”,试图逃避监管。对此,交通部门表示将扩大巡查范围,持续保持高压态势。
四、行业对比:合规模式为何难以落地?
与北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上海、珠海等地已探索出合规的亲子单车运营模式。例如,上海哈啰单车推出的亲子版车型,配备五点式安全带、护脚网等安全设施,收费与普通单车一致(1.5 元 / 15 分钟),且无需额外押金。珠海则通过北斗卫星技术实现 “定点停放、入栏结算”,车辆专为 8-35 公斤儿童设计,严格限定使用场景。
专家指出,北京乱象的根源在于监管缺失与企业逐利。一方面,现行政策未明确亲子单车的准入标准,导致 “山寨” 车辆泛滥;另一方面,景区周边需求旺盛,企业通过高价租赁获取暴利,而忽视安全与服务质量。此外,城市短途出行体系中缺乏正规亲子交通工具,也为违规车辆提供了生存空间。
五、破局之路:规范定价与安全并重
面对这一困境,多方呼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。首先,需明确亲子单车的技术标准,要求车辆通过安全认证,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儿童座椅和防护装置。其次,可参考上海、珠海经验,由政府引导共享单车企业推出合规车型,采用分时租赁模式,将价格控制在普通单车的 2-3 倍,并纳入统一监管平台。
同时,需加强对违规投放的处罚力度。执法部门应建立长效巡查机制,对擅自改装、超范围运营的企业依法严惩,并通过信用惩戒限制其市场准入。此外,可借鉴珠海的 “政企协作” 模式,利用科技手段实现车辆定位、停放监管,从源头杜绝乱象。
结语
北京 “亲子单车” 的高价与安全乱象,既是市场逐利的缩影,也是城市治理精细化不足的体现。随着暑期旅游高峰到来,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公共服务,考验着监管智慧。唯有通过完善标准、强化执法、引入合规供给,才能让亲子骑行真正成为安全、便捷的出行选择,而非 “踩坑” 陷阱。